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

网上有关“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期的统一和稳定” ,宋太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只守住了半壁江山,国势远没有汉唐时期那样强大,科举取士的制度进一步地完善,大大地放宽了平民子弟做官的门路。庞大的官僚机构促使朝野上下在文化上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可谓“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靡所不备。” 特别是宋儒学的兴盛从庙堂逐渐影响到民间,并在民间获得广泛的响应。两浙经过吴越国九十年的太平生息,经济文化已经很繁荣,这种繁荣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陈襄莅任仙居县令始,创学宫,扩文庙,作《劝学文》、《劝俗文》,规劝乡民子弟从学,始开儒学之风。按《宋元学案》 ,陈襄亲授弟子的仙居人如吕逢时、陈砥。从此仙居的科场宦业、学者儒士,人材辈出。“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 ,宋金交战中的次次失败,南宋政权只能偏安于临安(今杭州),临安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变化,对于两浙地区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偏安的南宋政权无心北伐,大兴文治。在地方除官方创办的州县官学以外,各地的民间书院不断涌现。印刷业的发达使书籍出版相当方便,大量的经典书籍流入民间。在民间乡绅阶层中,以有影响的学者儒士为知识界的领袖,形成民间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书院这种办学方式分担了朝廷培养科举人材的责任,以其学术独立性,使新兴的理学得到广泛传播,也使这些知识界的领袖们在朝野上下获得尊重。桐江书院的创立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仙居的传播,并对浙东南一带学术界影响甚深。桐江书院距皤滩古镇东两里,山下村东、板桥村西。书院北望永安溪,东临鉴湖,西南有道渊山、眠山、赤山,“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 。书院始建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为晚唐诗人方干第九世孙方斵所建。山下、板桥两村村民多为方干后裔。方干诗文卓越,而相貌丑陋,又喜欢捉弄人,见到自己不合意的人就地拜三拜,人称“方三拜”。青年时,文章得到钱塘太守姚合的赏识,晚唐纷乱的政治局面让他一生都浪迹于山水之间。方干与孙郃友善,“尝过郃里,爱其山水佳秀,挈家寓焉,后世子孙遂家于此” 。孙郃家乡仙居的山水让方干留恋不已,他就带着家眷侨寓在皤滩板桥。方干最后隐居在会稽,死后,宰相张文蔚上奏朝廷赐进士,进私谥为“玄英先生”。事实上,方干第八代孙才真正回到方干曾经侨寓的地方,并定居于此。书院的名称以及周围相应的鉴湖都是纪念先祖方干而命名,因为方干是浙江桐庐人。书院的创始人方斵,字宗璞,号子木、又称韦溪先生,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特科进士。方斵以方氏族产创办桐江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郑公鲤《韦溪先生祠堂记》 称“在绍兴间,蔚为诸儒领袖,学者尊之,号曰韦溪先生”,“惟先生志益固,守益坚,潜心六经,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中,遂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方斵门徒众多,如淳熙二年(公元1048年)年特科进士方刚,张布、黄宜等。出自书院的仕宦儒者代之不乏其人,如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在当时,桐江书院以民间学术机构的出现,不单促进当地科举的成就,培养了众多的文人儒士,更加宝贵的是以桐江书院为载体,方斲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南宋当时一流的学者。诸如朱熹、吴芾、王十朋、陈庸等人与方斵的交往,这种交往形成相对固定的学术圈子,相互砥砺,可谓千古佳话。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慕名遣子从学于桐江书院,并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两匾。清光绪年间《板桥方氏宗谱》 还收录一首据传为朱熹的《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按《板桥方氏宗谱》载,王十朋也曾手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明宗”两块匾额。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王十朋以宋高宗赵构御笔亲批“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 ,登榜状元。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王十朋恳请高宗出兵抗金,力荐张浚,刘錡,高宗采纳了王十朋的建议。因为主和派的压力,无奈请求下野,高宗最后让其主管台州崇道观。王十朋结识方斵在登仕之前,两人相互仰慕。交往之初,桐江书院尚未建成,题赠两匾则在主管台州崇道观任上。 王十朋是通过吴芾认识方斵、陈庸,朱熹也是如此。吴芾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首任乐清县尉,任职期间“视官物如同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必不得以,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 ,并大治学宫,以至后来乐清人材辈出,王十朋推誉为“吴公治行今第一”。和王十朋相似,吴芾任监察御史时,宋军两淮抗金失利,金兵入侵长江,曾屡次上奏高宗驻跸建康(今南京),积极抗金,以鼓舞宋军士气。王吴两人私交甚好,有诗文唱和传于后世,吴芾还将自己门生陈庸推荐给王十朋,王十朋与陈庸十分投机。淳熙九年,时任江西提刑的陈庸听说朱熹出任台州,曾专程“送之与浙江亭”。朱熹来仙居,还专程拜访了隐居在官路画湄潭的吴芾。听说朱熹到访,吴芾“野服便舆出见,邀于湖上,延生与饮。论说平生,俯仰感慨。”他们不仅在政治、学术上意趣相投,维系一生的交往更为难得。陈庸逝后,朱熹作挽词两首,“一别今时论,三年想颂声。只今空老泪,难得浊河清”以此来缅怀挚友。王十朋在《陈提刑挽词》 称“棣华玉润皆文杰,潜德幽光发妙词”。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王十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逝于乐清故里。朱熹拜访方斵时,王十朋已经乘鹤仙去,在朱熹笔下王十朋“盖所谓德行广大高明,知新必有所措,而所谓问学精微,中庸崇礼者” 。翌年,吴芾撒手西归,朱熹写了三首挽诗,并手书神道碑立于吴芾茔前,挽诗中朱熹称吴芾“台省倾辟望,江湖去一麾。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桐江书院在历代屡毁屡建,儒学在仙居自此弦诵不息,自出桐江书院的儒士“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或寄情山水或耕读乡里。元朝皇庆中期,方志道重建桐江书院,以振家声,以弘扬先祖办学之传统。距山下村南面蟹坑岭上有方志道的摩崖石刻诗,字迹刚劲浑厚,楷书阴刻,诗文:“绿林锁雾气潜消,铁骑追风将独豪。端要摅忠期报捷,不须怀古事登高。右客湖广方兰亭寄兄桐庐九日怀古,时至元丁丑秋望,摩崖叶纯。”诗作者方兰亭系板桥人,名志道,字成之,号兰亭。作者的生平事迹没有更多的文字可考证,诸如方志道这类名士浪迹江湖与庙堂之间,儒士处世多了几份隐逸和洒脱。桐江书院对于后世的儒士来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归宿。他们往往抱着朝圣者的心理来寻访或许已经残墙断垣的桐江书院,来此抚今思古,追怀桐江书院那一段辉煌的历史。按清代林孙枝《桐江书院遗瓦歌为谷音方丈赋》 ,乾隆辛亥(公元1791年),当地农民锄田得到一片明嘉靖年间书院遗瓦。自宋至清,历代政权更迭,兵燹毁坏,屡毁屡建,周围数株合抱的苦槠树见证了日月沧桑。历代歌咏诗词不少,清乾隆年间张龙圻的《鉴湖映月》 :“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菱花看向波中落,桂影才从镜里移。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世师。”诗中所描写的正是张龙圻寻访桐江书院遗址时的情景。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候选知县方松亭在其废墟上重建。民国期间书院曾改为祠堂,解放后办过山下小学。文化大革命又使书院一片狼藉,朱熹手书的“鼎山堂”匾额被藏至湫山乡方宅村,王十朋手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明宗”两匾被毁,柱上的对联或被凿空,或者涂上石灰得以保存。一到春天,书院前面是满畦的油菜花,金黄灿烂,书院的背后绵亘不尽的青山,古苦槠树依然蓊郁。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野:一作“亩”。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这首诗。

赏析:

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关于“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银子诺的头像
    银子诺 2025年09月21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银子诺”

  • 银子诺
    银子诺 2025年09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宋朝收拾了残...

  • 银子诺
    用户092112 2025年09月21日

    文章不错《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